News
技術專利
三位尺骨附屬韌帶受傷的冰上曲棍球選手經由PLT血小板製劑與復健治療成功重返場上
尺側附屬韌帶(UCL)受傷為廣為人知的一種疼痛,其會造成運動員表現低下。儘管有關此疼痛處理的文獻日益增加,但對於冰上曲棍球運動員之類的受傷案例的研究卻略顯少見。因此本研究針對三位冰曲棍球選手其尺骨附屬韌帶受傷後,經使用自體PLT血小板製劑注射後並搭配復健,平均36天後即可重返場上。 文獻: Return to Play After PRP and Rehabilitation of 3 Elite Ice Hockey Players With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Injuries of the Elbow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00131/pdf/10.1177_2325967118790760.pdf 受試者:三位冰曲棍球選手其尺骨附屬韌帶受傷屬於high-grade injury。 療程:三位選手並於受傷後兩天於傷部注射第一次自體血小板製劑,一周後再進行第二次注射。整個療程中,除了進行自體血小板治療外,也搭配物理治療協助傷部復原。 實驗結果:三位選手平均在36天後重回球場,其肘關節活動能達全範圍 (0-145度),而且當進行觸壓時並無壓痛感。 受試者選手其手肘可活動的範圍如下表,時間點分別為:受傷當下、受傷兩周後、返回場上時。 將上表翻譯成中文, 健康的手肘可活動範圍:0度~145度 我們由圖表可得知, 選手A 受傷當下其手肘僅可活動 15度~125度,兩周後10度~140度,當重返球場時0度~145度。 選手B 受傷當下其手肘僅可活動 5度~130度,兩周後5度~130度,當重返球場時0度~145度。 選手C 受傷當下其手肘僅可活動 5度~135度,兩周後5度~140度,當重返球場時0度~145度。
110年3月13-14日 台灣復健醫學會 110 年度會員大會暨聯合學術研討會活動花絮側拍
110年3月13-14日為台灣復健醫學會 110 年度會員大會暨聯合學術研討會,思必瑞特生技也一起共襄盛舉,讓更多人認識 「PLT」 的好,也十分感謝超越復健科診所王薏茜醫師帶來的精彩演講,現場大夥聽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呢~~~~ PLT 凍晶 會場側拍 現場實況 討論熱烈 3月14日 中午有王醫師的演講喔 王薏茜醫師演講 王薏茜醫師演講 感謝王醫師帶來精彩演講
連假熬夜過頭膚況大崩壞! 搶救肌膚PLT助攻事半功倍
【NOW健康 楊芷晴/台中報導】連假期間放縱自己大吃大喝、作息不正常,收假後上班發現皮膚出現暗沉、細紋、色素不均或冒出痘痘,尤其熬夜容易引起皮膚缺水,導致乾癢、泛紅,紋路悄悄爬上臉。皮膚科門診發現,連假過後常會遇到這類患者希望進行肌膚搶救工程。#SSLab#PLT#張皓強#皮膚科#P醫美#膠原蛋白#熬夜#血小板 【NOW健康 楊芷晴/台中報導】連假期間放縱自己大吃大喝、作息不正常,收假後上班發現皮膚出現暗沉、細紋、色素不均或冒出痘痘,尤其熬夜容易引起皮膚缺水,導致乾癢、泛紅,紋路悄悄爬上臉。皮膚科門診發現,連假過後常會遇到這類患者希望進行肌膚搶救工程。 晨悅診所張皓強醫師表示,臉部皺紋可分為動態和靜態2種紋路,前者是當擠眉弄眼、大笑時,抬頭紋、魚尾紋和法令紋就會跑出來;後者則會因為短期生活作息不正常,表淺皮膚保水度不夠,皮膚細紋變得更加明顯。面對紋路,除了勤加保養、改變習慣外,透過醫美療程的輔助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張皓強醫師進一步說明,臉部之所以會產生抬頭紋、魚尾紋和法令紋等動態紋路,是因為肌肉牽扯皮膚造成,可利用注射肉毒桿菌來抑制肌肉運動達到改善;靜態紋路的出現則與皮膚淺、中及深層的保水度是否足夠有關,醫美療程上會建議使用音波治療針對深層肌膚、電波刺激表層肌膚,肌膚最表淺部位可搭配飛針或滾針的微針療法,搭配SSLab PLT或玻尿酸等加強修補,有助改善臉部細小紋路及最易顯老的眼周細紋,讓肌膚由裡到外進行完整修復工程。 通常20多歲的年輕肌膚經過熬夜,皮膚1、2天就能完成修復,若是4、50歲的熟齡族群肌膚代謝能力下降,在熬夜後可能1至2周才會恢復。張皓強醫師指出,使用電波、音波或雷射等,這些主要是透過儀器刺激皮膚膠原蛋白增生和重新排列,不過在提供刺激的同時,如果沒有供應足夠養分和輔助原料,發揮的成效可能有限,療程中搭配使用SSLab PLT就能扮演皮膚加速修補的關鍵角色,促進皮膚表層的新生、緊緻和恢復彈性。 張皓強醫師解釋,PLT增生療法是抽取自身全血250c.c.,經由專業實驗室以專利技術,定量萃取出血小板製成10至20瓶SSLab PLT粉末凍晶,保存3年仍可保留血小板生長因子活性。不同於傳統PRP療法必須每次抽血進行血液離心,PLT增生療法僅需1次抽血,適合害怕每次抽血的人,SSLab PLT血小板凍晶以生理食鹽水回溶後即可進行施作,也可與肉毒桿菌或玻尿酸等搭配使用。 張皓強醫師分析,針對整體皮膚狀況較差、希望全面改善的人,會建議1年進行1次電、音波雷射等療程,施用電、音波雷射前2個月先進行每月1次的PLT療法,讓原本狀況不好的皮膚進行基礎打底;第3個月再施作電、音波雷射搭配PLT療法,後3個月再進行每月1次的PLT 療法,前後總共完成6次的PLT療法,如此能有效率刺激皮膚膠原蛋白增生,透過這樣的做法,原則上可讓單純進行電、音波雷射的成果延長1年半至2年。 由於PLT療法需抽自身血液,排除不敢抽血、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或癌症患者等,張皓強醫師建議一般人在治療前能維持正常作息2至4周,血液的品質與效用佳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此外,特別提醒進行醫美療程務必做好皮膚「清潔、保溼、防曬」3大要素,臉部洗完不緊繃、每天早晚適度清潔,夏季保溼適時補水、冬季保溼著重鎖水,出門擦防曬抵禦紫外線,並搭配正常生活作息,才能持續保有好膚質與美麗。 資訊來源:連假熬夜過頭膚況大崩壞! 搶救肌膚PLT助攻事半功倍
長期下背痛恐腰椎小面關節炎作怪 PLT增生療法可緩解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長期下背痛找不到病因,恐是腰椎小面關節炎作怪!人體上半身重量藉由腰椎支撐,人的腰椎有五節硬骨,硬骨與硬骨間的緩衝物質就是椎間盤,硬骨往後延伸有骨板,而上下骨板相接的關節,就是小面關節。當腰椎退化時椎間盤會往後突出,小面關節炎也會退化長出骨刺...#黃薏茜醫師#超越復健診所#PLT#PRP#椎間盤#小面關節炎#腰椎退化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長期下背痛找不到病因,恐是腰椎小面關節炎作怪!人體上半身重量藉由腰椎支撐,人的腰椎有五節硬骨,硬骨與硬骨間的緩衝物質就是椎間盤,硬骨往後延伸有骨板,而上下骨板相接的關節,就是小面關節。當腰椎退化時椎間盤會往後突出,小面關節炎也會退化長出骨刺,根據研究,腰椎退化中,小面關節退化所佔的比例為最高,而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椎間盤突出。多數小面關節炎患者會因為周遭肌肉為了保護關節而發生次發性緊縮,導致神經孔進一步受壓縮小,產生疼痛甚至麻電的感覺,必須對症處理才能緩解疼痛。 小面關節位置深且佈滿神經 發炎時會上下擴散連帶肌肉也會疼痛 超越復健診所王薏茜醫師指出,小面關節炎可分為退化性和外傷導致的退化2種成因,前者包括核心肌力較弱、常需甩腰搬重物、hyperlordosis(脊椎過度彎曲)這三類患者;後者則來自於車禍、撞擊及運動傷害等造成。小面關節位置深、加上佈滿神經,發炎時疼痛會上下擴散,甚至周遭的肌肉會緊縮,連帶肌肉也會酸痛,發炎感染嚴重時,甚至會引發類似坐骨神經痛的反應,不易單純藉由症狀確診。 王薏茜醫師曾收治1位長年居住國外的女性,主訴產後10年來一直承受下背疼痛的困擾,就醫多次照X光、核磁共振皆正常,原本幫小孩洗澡、拖地才會疼痛,後來惡化到連洗碗站立15分鐘,從背部、臀部延伸至小腿都有麻電感覺,止痛藥無法治本,暫時回台就診。經過深層高解析度超音波掃描發現有1節小面關節正在發炎,在與病患討論後決定採用增生療法之一的PLT療法, 1個療程後疼痛大幅緩解,搭配調整姿勢的運動訓練,半年後回診時,纏身10年的疼痛已幾近完全擺脫。 口服消炎藥治療小面關節炎 停藥後容易復發 針對長期的小面關節炎,臨床上可透過X光看出骨刺,且關節面會變得狹窄沾黏,若是急性發作的小面關節炎則利用核磁共振和超音波,能看到小面關節內部及周遭有發炎積水現象,附近肌肉產生腫脹而判斷。廣為人知的椎間盤突出在前彎時,背部會有麻電感覺;相反地,小面關節炎則是在後仰狀態,尤其是單側性後仰如上半身往右或左腳單側後仰是否疼痛來作為臨床訊號。 通常以口服消炎藥治療小面關節炎,治標不治本,且停藥後容易復發,王薏茜醫師表示,此時會採取超音波導引注射消炎,可考慮少量添加類固醇先降低發炎反應,再接續使用增生治療來強化長期受傷的組織,退化嚴重時可利用葡萄糖增生注射,若成效不彰則採用PRP或PLT血小板增生療法。傳統PRP療法每次需抽血,萃取出4至5c.c.血小板血漿,注射入小面關節時,由於血漿的黏稠性,不容易進行關節的解沾黏沖洗,且注射時痠痛較為明顯;PLT為血小板凍晶,經稀釋溶解可添加麻藥及生理食鹽水注射,注射時患者疼痛感降低,較為舒適,且水性的注射液操作上比較容易同時達到關節的解沾黏沖洗的物理性效果。 小面關節炎利用增生療法可緩解後 平日應調整正確姿勢更重要 傳統PRP是每次抽血,將血液離心後的血小板血漿注射於病痛處,不僅只有血小板,還有其他殘留血球細胞,對於佈滿神經的部位,治療上有一些潛在副作用。然而新式的SSLab PLT是1次抽血後,經由專利技術活化血小板,低溫真空凍乾,γ射線滅菌等過程,約14天內萃取出純粹的血小板以瓶裝粉狀凍晶狀態保存。SSLab PLT是抽取150~250c.c.全血,製成10至20瓶血小板凍晶,可保存3年。臨床上1次注射約可誘發2至3周修復期,大部分慢性傷害需要6周修復期,約每2周注射1次,持續3次的療程。注射次數因人而異,視患者本身傷害程度和和修復反應而定,因此療程需注射2至5次不等。 增生療法注射完後會有1至3天身體正在進行發炎修復的反痛期,可暫時服用非抑發炎性的止痛藥緩解,3天後開始進入組織重建期,7至10天疼痛明顯舒緩,2周後決定是否需再持續注射。王薏茜醫師強調,人的體態養成非一朝一夕,往往年輕時姿勢不正確很快能修復,隨著來到4、50歲修復力降低,疼痛就容易發作,小面關節炎利用增生療法緩解後,平日持續調整正確姿勢的運動訓練更重要,矯正骨盆前傾、背肌太緊、腹肌太弱等問題,透過正確的核心肌群訓練,有助脊椎正確受力,減輕小面關節再被壓迫及復發的機率。 資料來源:長期下背痛恐腰椎小面關節炎作怪 PLT增生療法可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