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增生醫學
思必瑞特揮灑PLT技術優勢,搶攻全球再生醫學大餅
▲創辦人暨總經理:林道隆;公司名稱:思必瑞特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年份:2020年;屬策略性服務業產業別:再生醫學 近年凡是關注醫學趨勢的人,都不難發現「再生醫學」的討論度飆高,主要因為其應用範圍甚廣,可望讓一些因老化、疾病或受損而導致不健康的器官與組織,獲得修復再生,進而治癒過往難解的疾病,因而被全球醫界普遍看好,認為有極大未來性。其中擅於拯救組織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療法,更是最熱門的再生醫學項目之一。 ▲血小板示意圖 大家也許有所不知,PRP增生療法發展已逾50年,並非此刻才誕生的新產物,其原理就是萃取自體血液中血小板的生長因子,施打在受損組織。但礙於傳統療法僅能保存4小時、注射成分未定量,加上白血球含量高(注射後易引發發炎反應)等因素,導致病人在療程中歷經多次抽血與疼痛,且療效會因個人生長因子不同而有落差。惟近年出現一種堪稱「PRP升級進化版」的新療法、名為「血小板凍晶」(PLT),不僅有長達3年的保存期限,且具備定劑/定量、品質穩定、白血球去除等利基,不管在療效、安全性等方面皆有相對優勢,因而獲得全球醫界的青睞。 ▲思必瑞特產品 不僅如此,隨著諸如政大校友、新浪網創辦人姜豐年所資助的雄鷹籃球的案例被媒體放送,已讓更多人知道PLT對於修復受損肌腱、韌帶、神經或關節,確實深具成效。事實上PLT技術源自思必瑞特生技,該公司在2020年時從母公司 Spirit Scientific獨立出來,是一家不到3歲的新創企業,儘管在再生醫學領域為初生之犢,但已展現旺盛的營運增長力道,連年繳出業績翻倍的亮眼成績。 憑藉PLT專利技術,敲開再生醫學商機之門 思必瑞特董事長暨總經理林道隆表示,思必瑞特為一家立足再生醫學的生技公司,且在偌大的再生醫學市場扮演獨特角色。憑藉PLT專利核心技術,領先全球業界將自體血小板「藥品化」,不僅能100%完整保存血小板、在室溫下有效保存3年以上,且可成為醫生靈活運用的治療利器,協助病患進行組織修復。 更重要的,思必瑞特不只產出蘊含多種生長因子的血小板製劑、再交予醫生運用,亦主動與不同科別的醫師合作,共同探討如何將PLT運用在各種適應症,持續擴大應用範疇。 比方說復健科或骨科的醫生,可利用PLT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肌肉拉傷;皮膚科或整形外科醫生能運用於生髮、傷口修復或皮膚優化;婦產科醫生可運用於私密處回春,或協助病人增厚子宮內膜以增加懷孕機率。 國發基金力挺,扎穩GTP、IRB等關鍵基石 2021年第一季,思必瑞特完成A輪募資,共計獲得9,900萬元資金挹注;此輪係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加強投資策略性服務業實施方案」(國發基金)、達昌創投(由達盈管理顧問所管理的創投基金)共同領投。 「獲得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支持,使公司營運大步邁進!」林道隆說,首先思必瑞特從過去小型的概念驗證(PoC)實驗室,直接跨進GTP(Good Tissue Practice;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實驗室規格,成功建立符合GTP規範的實驗室、產線與儀器設備,也順利通過認證。其次在A輪資金奧援下,亦使新產品與細胞療法的研發獲得突破性推進。 再者不可諱言,所謂臨床實驗研究(IRB)、人體試驗,對思必瑞特是重中之重。深究人體試驗主要目的,是為了證實PLT技術使用在人體上的療程,屬於正向、無害且安全;唯有通過這番驗證,才能真正開拓市場。尤其近年再生醫學蔚為潮流,使各界都對其療效寄予厚望;在廣大消費者的高度期待下,思必瑞特自知更要認真執行人體試驗作業,因而積極尋求與眾多醫生、醫療機構合作,過程中即需備齊足夠財源,以順利支付相關臨床費用。 除此之外,A輪資金對於專利申請、人才招募等其他面向,皆發揮顯著的助攻效果。例如人員招募方面,2021募得資金的當時,思必瑞特的員工僅17人,一路發展至今年(2022)9月時,已大增1.64倍到45人規模,可歸功於資金就位後產生正向循環,不僅驅動營運增長,同時間自然需要更多人才加入,連帶創造就業效果。 啟動B輪募資,將PLT推向國際市場 林道隆說,今年第三季期間,思必瑞特啟動B輪募資,規劃募集2億元資金。相較於前一輪,此輪募資目的明顯不同,主要用於國際市場開拓;故針對這輪募資,思必瑞特期望找到對國際再生醫學市場拓銷有所助益,亦即不管在市場需求的認知上、各國法規的熟悉上,乃至對應用走向的理解上,都能給予實質幫助的投資者。 截至目前,思必瑞特已在臺灣實施超過1萬人次的臨床,證實效果甚佳,鑒於應用範圍廣闊、發揮空間甚大,使其體認到今後唯有跨出臺灣,才能造福更多患者,開創更高營業績效。放眼國際,其實有眾多專業醫師與研究單位,能量十分豐沛,若能併入PLT發展藍圖,就能借力使力開發更多療程,形塑更佳綜效。 因此在B輪資金配置上,初步規劃投注在幾個主要方向,包括:一、拓展日本市場,於當地設立子公司、PoC實驗室、產線並購置儀器設備。二、推動國際專利佈局。三、佈建研究開發與國際行銷人才。四、推動臨床實驗研究,爭取通過醫院人類研究倫理審查。林道隆更希望在這波的海外拓銷中,有機會打造另一座GTP實驗室,且展現不遜於臺灣的耀眼實績。 梳理具經濟價值的適應症,圈選下一步發展重點 至於另一主要投資人達盈管理顧問,同樣對思必瑞特產生重大助益,協助的範圍涵蓋資金、專業度、人脈鏈結等方方面面。難能可貴的是,在思必瑞特逐步推展再生醫學業務的過程,針對不同階段的戰略設定,達盈屢屢給出頗具建樹的提議,精闢分析往哪個方向走、可望獲得最佳成果;舉例來說,當思必瑞特決定走向國際市場,達盈便建議多聆聽一些先進國家再生醫學專家的想法,且一併思考如何拓展這方面的人脈,從而依據各國需求,因地制宜開創不同的療程或適應症,甚至納進不同經營模式,使其國際拓銷計畫更為扎實有力。 另外達盈觀察到行政院正在力推5+2產業創新計畫,非常重視生技產業發展,便引導思必瑞特去理解政府部門對國內生技產業的期許、希望締造什麼樣的回饋效果,以便順利爭取到政府單位的協助。 林道隆指出,即使思必瑞特連年營收翻倍成長,但他認為這樣的成長幅度,其實還未跟上全球再生醫學市場的擴增速度;因此展望下一步,其將梳理不同適應症,篩選最具經濟價值的選項,據此設定今後發展的重點方向。思必瑞特預估在今年達成營收億元目標,展望2023預計應能續創倍數成長佳績,此外也希望在2024年前實現興櫃掛牌目標。 大致上來說,思必瑞特致力落實再生醫學的精準化、藥品化,與全球再生醫學市場的發展脈絡如出一轍;意謂臺灣生技產業其實有很大的契機,可望在國際舞臺發光發熱。因此期盼政府單位給予更多協助,譬如向他國廣為分享PLT研發成果,甚至積極將思必瑞特引導到國際,以達到更大國際共鳴,順勢帶動臺灣再生醫學蓬勃興盛。 創投協助籌資規畫,加速前進資本市場 達盈管理顧問合夥人方頌仁指出,當初達盈投資另一家公司,林道隆的團隊僅是其中一個部門,達盈相中其發展潛力,認為讓該部門獨立發展、比依附在原公司好,因而催生思必瑞特。時至今日,因再生醫學方興未艾,思必瑞特無論在藥理、營運上皆有一定規模,所以他看好能快速拓展國內市場,繼而進軍海外。 「這家公司很特別,在技術上擁有獨創性,而且被驗證過,深具發展動能,」方頌仁說,以林道隆個人而言。畢業於史丹佛醫學院,也曾在國內外藥廠工作過,可說履歷與經驗俱優,對於公司的發展極為關鍵。 思必瑞特獨立為公司後,達盈考量若要不斷成長擴充,必須倚靠充裕的資金部位,於是協助做出籌資規畫,不但引介新的投資人,也協助找到專業財務人員加入,期望幫助公司快速進入資本市場、公開上市,畢竟從資本市場籌資是最佳途徑。 總括而論,政府釋出很大的誘因,希望創造新的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願意給予具成長潛力的公司資金協助。於是達盈找上思必瑞特,利用國發基金這項絕佳的方案,使之能迅速擴張;試想假使思必瑞特仍是原公司的小事業部,未必能開創今日如此亮眼的成就;足見政府資金的牽成,確實開啟了思必瑞特無可限量的成長空間。 來源: 經濟部產業發展屬 投資成果案例 https://www.issip.org.tw/issip/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39&article_id=3042
坐著比站著輕鬆? 復健科醫師:姿勢不良椎間盤易突出
【NOW健康 楊芷晴/新北報導】現代人常久坐辦公室、斜躺沙發滑手機或搬運重物施力不當等,因長期姿勢不正確,導致慢性腰痛、下背痛及臀腰部酸痛,急性嚴重期甚至出現手麻、腳麻等症狀,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原來罪魁禍首是椎間盤突出。#椎間盤#下背痛#PLT#增生療法#PRP#血小板#康鈞尉#新生活復健科 【NOW健康 楊芷晴/新北報導】現代人常久坐辦公室、斜躺沙發滑手機或搬運重物施力不當等,因長期姿勢不正確,導致慢性腰痛、下背痛及臀腰部酸痛,急性嚴重期甚至出現手麻、腳麻等症狀,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原來罪魁禍首是椎間盤突出。 腰椎壓力坐比站立更大 長期久坐容易出現椎間盤問題 許多人認為坐著比站立輕鬆,其實不然。新生活復健科診所院長康鈞尉醫師表示,因為站立時身體從頭到腳成一直線,坐時身體的腰部與髖關節呈現90度,坐比站時腰椎需承受更多的壓力,如開車司機、工程師等久坐上班族,這些族群長期下來就容易出現椎間盤問題;此外,若進行下背部高強度運動如打籃球、足球等,會有碰撞、常需跑跳、緊急煞車的動作,對於下背部的腰椎都是很大的壓力;還有一些訓練進程過快、姿勢不良的重訓健身者,也容易導致椎間盤的傷害,必須接受專業指導強化深層核心,才能保護椎間盤和脊椎。 脊椎每1節之間都有椎間盤,功能是負責緩衝骨頭與骨頭之間的壓力,而椎間盤主要由髓核和纖維環組成,髓核是1種膠狀軟Q的物質,具有避震效果,外圍有纖維環層層包覆,隨著年齡老化、長期姿勢不正確或受傷過,內部的髓核會逐漸往外移動,如果突然的撞擊或劇烈動作,就可能引發外圍的纖維環突然破裂,髓核流出來,導致腰不能動、腿不能走等急性症狀。 急性椎間盤突出影響生活 壓迫神經可利用增生療法治療 急性期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常見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肌肉鬆弛劑,或一般復健常見的熱療、電療或透過按摩來舒緩,此時期必須有足夠的休息。康鈞尉院長指出,如果因神經壓迫出現強烈麻痛症狀,可採用超音波影像導引注射,將消炎藥或幫助神經緩解藥物施用在神經周圍以緩解症狀,或是利用PRP、PLT等增生療法治療,若效果皆不彰,才會考慮以手術方式進行減壓治療。 椎間盤位於每節脊椎骨之間,外側也藉由韌帶將一節節脊椎連結起來,近幾年相當盛行的PRP、PLT等血小板增生療法主要的標的物是韌帶等結締組織,將生長因子施用於韌帶後,能夠刺激組織膠原蛋白再生,就如同將鬆弛的橡皮筋重新拉緊,從深層將脊椎骨進行穩固,就能減少行走坐臥、搬重物時椎間盤突出的機率。 PLT增生療法改善不適感 加速修復時間 傳統PRP治療當場抽血立即注射,血小板濃度會因為身體狀況、離心條件以及人為操作等受影響,無法定量,而且使用後易產生腫脹不適感,約4至6周治療1次;進階版的SSLab PLT採單次抽血,抽完後送進實驗室萃取純化出血小板,製成粉末凍晶,經由生理食鹽水回溶即可使用,治療完相對舒適,也因為快速修復、發炎期縮短,平均2周可治療1次。 康鈞尉院長曾收治1位35歲男性因車禍導致椎間盤突出加重的病患,因坐骨神經壓迫出現疼痛、腳麻等症狀經就醫治療,連續服藥、保守治療2、3個月仍未好轉,之後採取PLT經過為期6周的3次療程,搭配核心運動、下背部肌肉拉伸及按摩等,至今1年未再復發。 預防椎間盤突出必須養成良好坐姿與站姿,康鈞尉院長提醒,坐著時腰和髖關節的角度及膝蓋彎曲角度約90度至100度,是比較良好的坐姿,可藉由靠背支撐;搬重物時應靠近物體,以減少腰椎受力;久坐族應定時起身活動,平時建立規律運動習慣,才能有效強健肌肉的力量,讓腰椎多1層保護。 資訊來源:坐著比站著輕鬆? 復健科醫師:姿勢不良椎間盤易突出
年後2個月復健科爆滿! 家政婦五十肩增生療法不卡關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年後2個月往往出現復健科就診高峰期,原來不少婆婆媽媽年前勤勞大掃除、做家事不慎傷及肩膀導致疼痛,以為會逐漸好轉,結果漸漸發現晚上睡覺時也痛、肩膀變得活動困難、難以舉高等情況,直到年後一段時間才來就醫,才發現五十肩已上身。#SSLab#PLt#血小板#增生療法#復健科#林嘉韻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年後2個月往往出現復健科就診高峰期,原來不少婆婆媽媽年前勤勞大掃除、做家事不慎傷及肩膀導致疼痛,以為會逐漸好轉,結果漸漸發現晚上睡覺時也痛、肩膀變得活動困難、難以舉高等情況,直到年後一段時間才來就醫,才發現五十肩已上身。 五十肩影響生活品質與睡眠 分為原發性和連續性 五十肩的學名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因關節囊發炎變厚、纖維化,進而導致關節沾黏,影響肩關節活動程度,形同肩膀凍結,俗名為「冰凍肩」。康禾復健科診所林嘉韻醫師表示,罹患五十肩的患者常因肩膀疼痛僵硬,以致無法完成日常生活中舉手、梳頭或後扣內衣的動作,夜晚會因為疼痛加劇甚至影響睡眠。 通常五十肩可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前者多介於40至60歲病患,女性多於男性,發作原因不明,研究指出可能與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失調等疾病有關;後者多數因為肩膀有外傷、骨折、肌肉或肌腱拉傷,或是罹患風溼性關節炎,因疼痛長久不敢活動所致,並非只有50歲左右的病患才會罹患。 康禾復健科診所林嘉韻醫師說明,針對五十肩,治療上會給予藥物並安排健保儀器復健,每天在家運動治療或安排物理治療師1對1徒手治療,或是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藥物進行肩關節囊擴張術,初期患者多數積極治療約1至3個月,就會有明顯改善,若病程較久,復原至少需6個月。 PLT增生療法降低治療疼痛 修復期相對較快 至於如何判斷五十肩沾黏程度?林嘉韻醫師解釋,一般會透過理學檢查、檢測肩膀屈曲與伸展、外旋與內旋、外展和內收6大動作,並透過超音波觀察韌帶或肌腱有無受損。若確定有組織破裂受傷時,可利用傳統的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治療、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或近來發展的高純度血小板凍晶(Platelet-Lyophilized Treatment, PLT)等增生療法,後兩者原理為以自體血小板分泌的生長因子注射至組織傷處,生長因子刺激組織重新修復,提升軟組織強度加速修復、進而恢復肩關節的活動度。 林嘉韻醫師指出,採用PRP每次注射前必須抽血、待離心後當天施打,且注射時無法添加局部麻醉藥因此疼痛感較為明顯;相較於PRP, PLT只需單次抽血250cc即可萃取製成至少10瓶SSLab PLT凍晶,每瓶內含10億顆血小板,3年內仍能保有活性,使用前可將凍晶回溶並混和局部麻醉藥使用,注射時較舒適,發炎修復期也能大幅縮短。因此PLT增生療法,在臨床上較適合怕痛、怕抽血和經常受傷需進行多次注射的患者(例如: 專業運動員)等。 五十肩前期最疼痛 活動關節有助拉開沾黏部位 通常五十肩的病程會經過發炎期、冰凍期及解凍期共3階段,發炎期疼痛最明顯,接著進入疼痛合併僵硬的冰凍期,最後進入解凍期,疼痛減緩且肩關節活動角度逐漸恢復。五十肩治療期間可在家中練習改善關節活動度的爬牆運動、幫助拉開肩膀內旋角度的毛巾操,以及鐘擺運動訓練手臂多方向伸展,皆有助拉開關節沾黏部位。 林嘉韻醫師提醒,若發現因疼痛不敢活動肩膀,如伸手拿水杯感到疼痛,發炎初期就應該開始積極介入治療,避免步入冰凍期的五十肩,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治療期也拉長。 資訊來源:年後2個月復健科爆滿! 家政婦五十肩增生療法不卡關
長期下背痛恐腰椎小面關節炎作怪 PLT增生療法可緩解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長期下背痛找不到病因,恐是腰椎小面關節炎作怪!人體上半身重量藉由腰椎支撐,人的腰椎有五節硬骨,硬骨與硬骨間的緩衝物質就是椎間盤,硬骨往後延伸有骨板,而上下骨板相接的關節,就是小面關節。當腰椎退化時椎間盤會往後突出,小面關節炎也會退化長出骨刺...#黃薏茜醫師#超越復健診所#PLT#PRP#椎間盤#小面關節炎#腰椎退化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長期下背痛找不到病因,恐是腰椎小面關節炎作怪!人體上半身重量藉由腰椎支撐,人的腰椎有五節硬骨,硬骨與硬骨間的緩衝物質就是椎間盤,硬骨往後延伸有骨板,而上下骨板相接的關節,就是小面關節。當腰椎退化時椎間盤會往後突出,小面關節炎也會退化長出骨刺,根據研究,腰椎退化中,小面關節退化所佔的比例為最高,而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椎間盤突出。多數小面關節炎患者會因為周遭肌肉為了保護關節而發生次發性緊縮,導致神經孔進一步受壓縮小,產生疼痛甚至麻電的感覺,必須對症處理才能緩解疼痛。 小面關節位置深且佈滿神經 發炎時會上下擴散連帶肌肉也會疼痛 超越復健診所王薏茜醫師指出,小面關節炎可分為退化性和外傷導致的退化2種成因,前者包括核心肌力較弱、常需甩腰搬重物、hyperlordosis(脊椎過度彎曲)這三類患者;後者則來自於車禍、撞擊及運動傷害等造成。小面關節位置深、加上佈滿神經,發炎時疼痛會上下擴散,甚至周遭的肌肉會緊縮,連帶肌肉也會酸痛,發炎感染嚴重時,甚至會引發類似坐骨神經痛的反應,不易單純藉由症狀確診。 王薏茜醫師曾收治1位長年居住國外的女性,主訴產後10年來一直承受下背疼痛的困擾,就醫多次照X光、核磁共振皆正常,原本幫小孩洗澡、拖地才會疼痛,後來惡化到連洗碗站立15分鐘,從背部、臀部延伸至小腿都有麻電感覺,止痛藥無法治本,暫時回台就診。經過深層高解析度超音波掃描發現有1節小面關節正在發炎,在與病患討論後決定採用增生療法之一的PLT療法, 1個療程後疼痛大幅緩解,搭配調整姿勢的運動訓練,半年後回診時,纏身10年的疼痛已幾近完全擺脫。 口服消炎藥治療小面關節炎 停藥後容易復發 針對長期的小面關節炎,臨床上可透過X光看出骨刺,且關節面會變得狹窄沾黏,若是急性發作的小面關節炎則利用核磁共振和超音波,能看到小面關節內部及周遭有發炎積水現象,附近肌肉產生腫脹而判斷。廣為人知的椎間盤突出在前彎時,背部會有麻電感覺;相反地,小面關節炎則是在後仰狀態,尤其是單側性後仰如上半身往右或左腳單側後仰是否疼痛來作為臨床訊號。 通常以口服消炎藥治療小面關節炎,治標不治本,且停藥後容易復發,王薏茜醫師表示,此時會採取超音波導引注射消炎,可考慮少量添加類固醇先降低發炎反應,再接續使用增生治療來強化長期受傷的組織,退化嚴重時可利用葡萄糖增生注射,若成效不彰則採用PRP或PLT血小板增生療法。傳統PRP療法每次需抽血,萃取出4至5c.c.血小板血漿,注射入小面關節時,由於血漿的黏稠性,不容易進行關節的解沾黏沖洗,且注射時痠痛較為明顯;PLT為血小板凍晶,經稀釋溶解可添加麻藥及生理食鹽水注射,注射時患者疼痛感降低,較為舒適,且水性的注射液操作上比較容易同時達到關節的解沾黏沖洗的物理性效果。 小面關節炎利用增生療法可緩解後 平日應調整正確姿勢更重要 傳統PRP是每次抽血,將血液離心後的血小板血漿注射於病痛處,不僅只有血小板,還有其他殘留血球細胞,對於佈滿神經的部位,治療上有一些潛在副作用。然而新式的SSLab PLT是1次抽血後,經由專利技術活化血小板,低溫真空凍乾,γ射線滅菌等過程,約14天內萃取出純粹的血小板以瓶裝粉狀凍晶狀態保存。SSLab PLT是抽取150~250c.c.全血,製成10至20瓶血小板凍晶,可保存3年。臨床上1次注射約可誘發2至3周修復期,大部分慢性傷害需要6周修復期,約每2周注射1次,持續3次的療程。注射次數因人而異,視患者本身傷害程度和和修復反應而定,因此療程需注射2至5次不等。 增生療法注射完後會有1至3天身體正在進行發炎修復的反痛期,可暫時服用非抑發炎性的止痛藥緩解,3天後開始進入組織重建期,7至10天疼痛明顯舒緩,2周後決定是否需再持續注射。王薏茜醫師強調,人的體態養成非一朝一夕,往往年輕時姿勢不正確很快能修復,隨著來到4、50歲修復力降低,疼痛就容易發作,小面關節炎利用增生療法緩解後,平日持續調整正確姿勢的運動訓練更重要,矯正骨盆前傾、背肌太緊、腹肌太弱等問題,透過正確的核心肌群訓練,有助脊椎正確受力,減輕小面關節再被壓迫及復發的機率。 資料來源:長期下背痛恐腰椎小面關節炎作怪 PLT增生療法可緩解